老车迷品牌

再回首,又启程

“老车迷”风雨三十周年记

结缘"老车迷"

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“老车迷”,我在骑友的带动下去车行扛回了自己的第一辆TREK公路自行车。同时,也想起朋友说的话:“他家东西好是好,就是贵。”不过,我没想到的是,自己买到的可远远不止一辆自行车。买车之后,我参加过几次“老车迷”组织的培训和骑游活动,深感服务之到位。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,还是第一次参加“老车迷”组织的竞赛。我最初是抱着好奇与“玩玩儿”的心态报了名,可当我来到赛场之后,之前的轻松感瞬间不翼而飞:数百人的参赛队伍,清一色着骑行服和头盔,经过搭建的赛道,现场封路,警车开道,专业裁判,还有十几个负责摄影的工作人员举着长枪短炮……这何止是业余的赛事?!为什么一个车行要搞这么多活动?为什么他们可以如此专业地组织赛事?这些问题在心里迅速升温。后来,结识了车行的老板杨姐,在数次聊天过后,之前的疑问才得到了答案。“老车迷”,不简单。

一句话,三十年

“我们家1984年就开始组织比赛了。”一次聊天,杨姐一句话让我愣了半晌。1984年,我大概还拖着鼻涕满地乱爬吧。“你们家三十年前就开始办比赛了呀?”“是啊,一开始是我父亲主办的,算算真有三十年了。”原来,“老车迷”组织活动和赛事是有着家庭传统的,杨姐的父亲就是国内自行车界大名鼎鼎的杨桂林。

当年,杨爸爸因为在文革中遭受折磨而病痛缠身,长期求医问药。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,他开始通过运动强身健体,从走路、跑步逐渐过渡到骑自行车,并带动全家人共同爱上了这一项运动。让杨爸爸从自己骑车到主办比赛的契机是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。在这次奥运会上,许海峰夺得射击赛场的首项冠军,也是第一个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的中国人,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零的突破。许海峰在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,在他登台领奖时,五星红旗伴随着“义勇军进行曲”第一次升起在奥运赛场,许多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。然而,在当年的自行车赛场上,我国最好的运动员仅排名20名之后,这让杨爸爸感到很不是滋味。杨爸爸觉得,假如一项运动不能在民间深入人心,又如何能指望到世界级的赛场上与人一试高下呢?于是,他跟家人商量:“我们自己也来举办自行车比赛吧,我们也升国旗,奏国歌。”杨爸爸和人家合计,除了穿衣吃饭以外取消了一切开销,并拿出家里准备盖房子的400元钱,筹划第一场自行车赛。

有了资金,还得有技术支持。杨爸爸找到昌平县体委,希望得到他们的指导和支持。体委工作人员被杨爸爸的热忱打动,不仅为比赛制定了赛制规则,还提供了专业裁判,并建议用杨爸爸的名字来冠名比赛,取名为“杨桂林家庭自行车邀请赛”。所谓“家庭邀请赛”,就是以家庭成员的年龄段及身份为单位来划定组别,比如“老年组”、“夫妻组”、“少儿组”等等。随后,杨爸爸用乡镇上的广播站将比赛宣传了出去。不成想,一共有175人来参加了比赛。大家把当时俗称的“二八车”或“二六车”进行了初步的改装,然后便男女老少齐上阵了。这次比赛在当时影响很大,成为很多主流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派记者前往采访。采访结束后,那位焦记者对杨爸爸说:“老杨,这个比赛很有意义,你们最好能一直坚持下去”。

杨姐说,就为了这一句话,我们家坚持了整整三十年。

“除了自行车,我什么都不会”

自费办比赛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,可是杨家硬是扛了下来。与其说这是对别人的承诺,还不如说是对自己的承诺。杨姐说,自从答应了举办比赛,这就变成全家人的头等大事,假如这事没有落实,年都过不好。可是经费的筹措毕竟是大问题,当别家举办的自行车比赛已经开始为获奖选手发自行车时,老杨家感到了空前的压力。这时候事情却又出现了转机,让杨家依然与自行车结缘。

杨家除了举办比赛以外,也常常参加各类自行车赛,并经常获奖,渐渐小有名气。1986年,江苏常州“金狮”自行车厂邀请杨桂林全家到工厂参观,杨爸爸率领一家老小四口人组成骑行队,从北京天安门出发,历时13天,横跨五省127市,抵达江苏常州金狮自行车总厂。这次参观对老杨家的自行车事业起了很大的帮助。“金狮”车厂非常支持杨家举办的自行车赛,赞助了之后的许多届比赛。随后,杨姐又再赴车厂,用将近半年的时间学习专业的修车技术。在学习过程中,一位女工说过这么一句话:“这是个精细活儿,对我们来说万分之一的失误,也许会导致客户百分之百的损失。”杨姐说,她始终把这句话铭记在心。

杨姐回到昌平后开了金狮自行车维修站,同时也销售“金狮”自行车。杨姐修车的专业技术是非常过硬的,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,硬是能搞定别人搞不定的活。1990年,北京承办了第11届亚运会,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的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,其中自行车赛在昌平县举行。江苏自行车队将代表中国参加女子场地车的比赛,当时杨姐为江苏自行车提供技术服务,中国选手周玲美夺得了场地自行车1公里计时赛的冠军,并打破了世界纪录,也成为第一个打破自行车世界纪录的亚洲人。杨姐因此名声大噪,杨姐的自行车维修站也逐渐成为圈内人士有口皆碑的车行。就在本届亚运会上还创造了另外一个奇迹:曾经两次参加"杨桂林家庭自行车赛"的汤学忠获得了本届亚运会男子公路自行车冠军。

后来,杨姐嫁到四川并定居成都,于2000年开了“老车迷”车行。一开始人生地不熟,生意是举步维艰的。但即便是在这样的境况下,杨姐仍然坚持组织骑游活动和举办比赛。“老车迷”承办赛事的专业精神与公平公正在圈内出了名,宁可得罪人也不愿砸了自己的牌子。这和“老车迷”车行的经营理念也是一致的。同样的培训碟,别人卖盗版刻录4元一张。“老车迷”卖正版,30元一张。同样代理的品牌,别人卖水货,“老车迷”卖行货。别人卖组装车,“老车迷”只卖品牌车……渐渐地,有人开始传播“老车迷”的东西贵,更有居心叵测的人等在一旁落井下石。有人劝杨姐,说生意不能这么做。还有人更直白,说杨姐根本就不适合做生意。杨姐只是笑笑:“除了自行车,我什么都不会做。”

不知道杨姐清不清楚,很多人活了一辈子都没想明白的东西,却被她如此轻松地讲了出来。我历数了她的不同身份:职业自行车运动员、专业自行车修车技术员、自行车国家级裁判员、自行车赛事承办及组织者、自行车比赛解说员、自行车经销商……这条路被她如此认真而执着地走到了现在,在她身上,我看到了当今社会稀缺的专业和专注的精神。

“老车迷”的新征程

当年,杨爸爸拿出家里盖房子的钱举办了第一场自行车赛,很多人不明所以。杨姐接过父亲的接力棒,要把比赛和活动继续搞下去。杨姐的女儿目前就读北京体育大学,看来也要接着跑这场家庭马拉松。看这祖孙三代,颇有愚公遗风。

“杨姐,你家究竟图个什么呢?”有次聊天,我抛出个许久就想问的问题。毕竟,在商言商,莫非是想做个靠卖商业片来养活文艺片的高尚导演?杨姐说,她真没想太多,自己痴迷于自行车,也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自行车运动,如此而已。为了这个“如此而已”,她不遗余力地做很多事。

“老车迷”车行开张那一天,杨姐组织车友们去龙泉山骑行,当时她邀请了全国冠军李宇到成都来和车迷交流。可结果却不如人意,当她问起车迷们的感受时,得到的不过是诸如此类的回答:“终于见到全国冠军长啥样了”、“他那车4万块呢,今天骑着过了瘾”……杨姐深感成都与北京的车迷在意识方面的落差。怎样才能让尽可能多的人爱上这项运动?她不断思考这个问题。

2003年,作为禧玛诺(SHIMANO)的代理商,“老车迷”联合公司总部,举办了一次主要面对成都车迷的比赛。杨姐说,这次活动是“老车迷”的一次飞跃。当然,这是事后的觉悟,当时她却对公司委派来的工作人员恨得牙根儿痒。那是她第一次见识了日本企业做事的效率与对细节的苛求,说好听一点是精益求精,说难听一点简直就是在鸡蛋里找骨头。活动结束后,杨姐意外地接到公司的电函,请她到上海公司参加总结会。在会上,公司总部给予了“老车迷”较高的评价,却也提出了25条整改意见。杨姐如获至宝,她觉得批评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没有前进的方向。

2004年,禧玛诺再次面向全国举办车迷节,“老车迷”仍然承办成都站点的赛事。杨姐为这次比赛做了充分的准备,并在现场亲任赛事解说。“老车迷”专业的态度打动了禧玛诺总部的代表,他们特别邀请杨姐赴日本参加公司总部举办的车迷节。第一次面对在F1赛道上举行的万人参与的比赛,杨姐被深深地震撼了。参赛人数之多,组别划分之细,赛场秩序之井然,活动组织之丰富,都远远超过她的预想。她没想到,活动主办方提前半年就向参赛选手邮寄包含赛制和时间表的宣传册;也没想到幼儿组竟然是从1岁开始的,由父母推着推车在赛道上前进;更没想到所有参赛人员的资料都存有电子档案,假如你从1岁就开始参加比赛,到30岁了还能看到之前的所有资料和照片。会场外还有温泉与露天烧烤,与其说这是一场单纯的赛事,还不如说是一场其乐融融的万人派对。

的确,兴趣、参与感与延续感才是一项运动能得以普及的最重要的原因,成就感反而是位列其次的。回首我国的国球乒乓球运动,假如它没能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消遣,就必定不会拥有如此坚实的民间基础,也必定不会有之后的厚积薄发。一项体育运动,亦能折射出家、国、天下的复杂道理。回过头看当年父亲举办比赛的初衷,杨姐觉得父亲的出发点是非常正确的,自己要做的是跟随时代的步伐,继续推广这一理念。回国之后,杨姐便着手对“老车迷”进行改进,在比赛中使用计时器,并增加了儿童组和绘画组,获得车迷们的好评。

作为一名骑友,回首“杨家将们”三十年的风雨历程,我深深被他们所折服,感谢他们为自行车运动贡献的一切。这世间的理想主义者们注定要沿着崎岖的路上下求索,但他们也因此拥有了更加浓稠的时光,成就更为丰富多彩的人生。如今,“老车迷”已经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不断提升的影响力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,成为城市文化宣传的一枚亮眼的名片。今天,是“老车迷”诞生30周年的纪念日,我这个新车迷衷心祝福她生日快乐,也愿我们今后的旅程更精彩!